在生物医药领域,脂质体靶向递送技术正引发制药工业的范式转变。作为深耕广东医药产业的标杆企业,广东家之和药业有限公司率先将超临界流体结晶工艺应用于固体制剂的制备,通过分子印迹技术实现活性成分的高效包合。这种创新工艺使布洛芬缓释片的溶出曲线变异系数降低至3.8%以下,显著优于现行药典标准。
药物晶型控制的关键突破
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的晶型筛选系统,家之和药业建立了包含27种多晶型药物的数据库。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tga)联用技术,成功破解了阿托伐他汀钙的晶型转化难题。该技术突破使得药品生物利用度提升23%,在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智能化制药设备革新
公司引进的连续流反应器系统实现了化学合成工艺的连续化生产,配合在线过程分析技术(pat),将传统批次生产的物料消耗降低41%。在中药提取环节,超高压均质机组与膜分离技术的耦合应用,使黄芩苷的提取率突破92%大关,残留溶剂控制在0.003ppm以下。
质量源于设计的实践
运用质量量度(qbd)理念,家之和药业构建了包含136个关键工艺参数(cpp)的决策树模型。通过蒙特卡洛模拟优化工艺窗口,使片剂脆碎度合格率稳定在99.6%以上。在微生物控制方面,采用隔离器灌装技术结合快速微生物检测系统,将无菌保证水平(sal)提升至10^-6级别。
医药大健康产业布局
依托药物基因组学检测平台,企业开发出个性化营养补充剂配方系统。通过代谢组学分析与肠道菌群调节技术的结合,其健康管理方案已覆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7种慢性病领域。在医疗器械板块,可降解聚合物支架的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血管再狭窄发生率降低至8%以下。
从药物晶型控制到智能化生产体系,从质量量度实践到大健康生态构建,广东家之和药业有限公司始终秉持着制药人的匠心。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中,企业已完成17个品种的生物等效性研究,其中14个品种的关键质量属性(cqa)达到参比制剂标准。这种对药品生产每个环节的极致追求,正推动着中国医药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